妈妈育儿网

主页 > 学龄前 > 幼儿园 >

从一年级新生百态,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意义,以及幼小衔接的重点

发布日期:2024-06-13 20:56:49编辑:小编

每年小学一年级开学,总会有老师对班里孩子的水平参差不齐而头疼不已。

有的孩子被家长带着“抢跑”,入学时已经认识了近千个汉字、上百个英语单词、百位数的加减,导致上课的时候孩子不自觉走神,因为老师讲的他都会,没有任何难度和新鲜感……

有的孩子家长则过度信奉“快乐教育”,导致孩子除了没有任何基础知识之外,也没有任何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独立整理学具、不能复述作业要求、在上课期间甚至随便离座,或者直接打扰老师讲课……

“一年级领先,以后就能一直领先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过度学习、提前抢跑,是违背孩子正常学习规律,影响孩子正常发展的行为;而“无为”教育、快乐教育,也不是说在孩子入学之前没有任何基础;

事实上,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启发孩子对文字、数字的兴趣,引导孩子的学习热情,才是家长最应该做的事情。

教育是一种自省,是一种人类的自省,也是血缘关系下,父母的自省。

在父母完成自身圆满的过程中,孩子与教育只是一个必然的桥梁。踏过这条桥,父母才能够成为圆满的自己。而圆满的父母,孩子也会得到圆满。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美好的能量。

换句简单的话来讲,亲子关系是什么?

亲子关系不过是父母与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孩相互磨合的过程,父母心中的小孩,就是父母内在的世界,而父母外在的世界,就是自己生育养育、属于独立个体的孩子;父母内在世界圆满了,孩子也就培养出来了。

那么幼小衔接要不要做?

答案是肯定的。

要怎么做才有效呢?

1、父母不要拔苗助长

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是很多为人父母的共识。但是到自己孩子身上,怎么会不自觉地想要他好一些、再好一些?4岁的孩子,开始超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开始认识拼音、学习英文以及计算,有必要吗?孩子累不累?父母累不累?都累!

在孩子未入学的时候,学会思考,具有独立思考如何解决事情的能力,才是学习知识的前提。

2、父母不要盲目攀比

攀比除了让自己的孩子受挫外,没有任何好处。与其关注别人家孩子如何优秀,不如耐心陪伴自己的孩子一天天成长,一点点进步。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广泛而持久的兴趣;引导孩子去发现周围五彩缤纷的世界,逐渐丰富感性的知识。

陪伴孩子,是为了发展海子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能力等为主题,而不是只关注孩子会做几道题、会说几句英文、会背几首诗。

3、父母不要拘泥于孩子世界的是非对错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一定是“标准答案”,标准答案是课本上的知识和学校的考试,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结果。

孩子的未来是要自己创造的,而未来是变化莫测的,只有具有创造力的孩子,才能够勇敢地创造自己的未来。

凡事只有一个答案,不能够发散思维、创新思索的孩子,往往会在前进到一定的位置止步不前,很难继续前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与生俱来的某种东西,科学家称之为“基因”,哲学家称之为“天分”,宗教家则叫它“命运”。

实际上,这就是孩子独一无二的内在世界。无论哪种教育方式,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孩子与否,与孩子与生俱来的内在是否契合。

父母只要依据孩子的特性,而不是仅仅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就能够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就是针对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查看更多-->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