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宝宝的有些坏习惯,不是年龄小的问题,而是行为规范出了问题

发布日期:2024-06-12 11:01:57编辑:小编

自从有了宝宝之后,很多父母心中、眼中只有宝宝的小模样,每天咿咿呀呀、可可爱爱,让爸爸妈妈舍不得让他有丝毫的委屈。

因此宝宝的有些行为习惯,可能在爸爸妈妈看来,仅仅是年龄小的一种率性而为,还往往被誉为“可爱”,而实际上,这些行为习惯与年龄无关,而是宝宝的行为规范出了问题,需要父母格外注意,及时调整才是。

1、随便捡东西入口

我曾经见过一位老人带着可爱宝宝在公园玩,老人自己在前面一边走一边运动,小宝宝踉踉跄跄地跟在后面,忽然几步跑到草坪边,不知道捡起一个什么东西,直接塞进嘴里。

宝宝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不过几秒钟而已,让我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来不及制止。好担心宝宝吃了什么不利于健康的东西,引起不敢设想的后果。

有资料统计,几乎所有的宝宝都有过捡东西吃的成长经历,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因此养成了坏的习惯。

而捡东西入口的坏习惯,都是因为宝宝的直接看护人的行为习惯所导致的。很多成年人看见食物掉到地上扔了觉得可惜,就会捡起来塞进自己嘴巴里。虽然可能会对宝宝碎碎念:“掉到地上的食物太脏了,所以宝宝不能吃。”但是对于宝宝来讲,成人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亲眼所见成人从地上捡了东西放到嘴巴里。

因此宝宝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即便是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放进嘴里也是无所谓的事情。

所以,作为孩子的直接看护者,一定要养成习惯,坚决不要捡起地上的东西,吹吹后就直接吃了;更不要以为你要求过宝宝,宝宝就会很听话,如果看见宝宝捡东西吃,在第一时间就要严肃的制止,让宝宝明白自己做错了。

在户外更是要看护好孩子,越小的孩子,越要让他在你的视线范围内活动。要知道,户外的地面上,可是应有尽有、无奇不有!

2、破坏性行为

哪有不破坏东西的成长?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们的活动力增强,他们的破坏欲就会成正比的增加。只不过宝宝的有些破坏行为是无心之失,有些破坏行为却是故意为之。

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看待宝宝的破坏性行为。

若是因为宝宝好奇心的缘故,导致他情不自禁地东摸西看,但碍于自己的手脑眼等器官的协调性还不够完善,导致破坏了一些东西,父母就应该及时体谅宝宝,在绝对安全的范围内让宝宝继续去玩耍、探索就好。

若是因为宝宝一时的激愤或者情绪的波动而产生的故意破坏性行为,就需要父母认真对待了。这种认真,并非是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厉的训斥,这种做法只会放大孩子的情绪,而不会制止孩子的行为,甚至可能会激发孩子更大的破坏行为。

所以,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不失是一种好方法。另外,针对孩子的各种情绪,父母要用心体会,理解孩子才能够有效化解他们的情绪。

3、攻击性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还都会经历一个咬人、打人的阶段,尤其是宝宝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妈妈,更容易“挥之以拳”。妈妈不必过于伤心,这是宝宝的一个正常成长阶段,淡化,也许才是最好的过渡方式。

但是也有宝宝养成了攻击性行为的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及时找到原因,进行纠正。

宝宝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有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有可能是他本能的情绪发泄;还有可能是一种有意无意的模仿,与周围人的行为或者通过影视模仿而来……

若是一种自我保护,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平日里不要有动辄就打骂孩子的行为;若是情绪发泄,要引导宝宝正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并尝试正确的化解之;若是一种单纯的模仿,那么父母就要随时了解孩子日常所接触的人以及所看的影视作品,与暴躁的人少交往、暴力的影视节目不要看……

还有一种情况,对待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父母不能有双重标准,也就是说自家孩子被攻击了是一种解决标准,决不能吃亏;而自己孩子攻击别人了,是另一种标准,甚至沾沾自喜、洋洋得意。

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反而向着更加错误的方向前行。

我们都知道小树苗若是没有成长期的修理和裁剪,很难长成参天大树,也很难形成最初的预期,因为缺乏规划会让它们漫无目标、自由散漫的成长;

养育孩子也是如此,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理问题,及时调整方向,才能够让孩子一直在正确的大路上奔跑。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