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有你这么逗孩子的么?请走开!
发布日期:2025-01-12 16:04:28编辑:秩名
小区的游乐场是哥哥最喜欢玩的地方,在这里,他能遇到许多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而我能观察到最纯真的孩童世界和最多样的育儿招数。
昨天陪哥哥在游乐场玩,就看见这样一幕,让范妈深深触动。
01
两个宝贝坐在地上玩,一个阿姨上来想逗逗孩子:
“宝宝吃的什么呢?给阿姨吃一口好不好?”
“不给”(孩子把零食藏在身后。)
“不要那么小气嘛,阿姨就吃一口,就一小口,好不好呀?”
“不给,这是我的。”
“哎,看把你抠的,阿姨逗你玩呢!”
“……”(孩子看了那个阿姨半天,好像相信了阿姨只是在逗他,才慢慢把零食再次拿出来吃着。)
结果那阿姨看没有逗成功,继续想着别的方法:
“宝宝,阿姨把这个玩具拿走了你会哭吗?”
“不会”(孩子作沉思状,看了一会儿那个阿姨才说)
“那我真拿走了啊”
“……”(孩子看着阿姨没有出声,犹豫了)
“我真拿走了哟”(拿着玩具走了两步)
“呜哇哇哇哇……”
“哈哈哈,宝宝真小气,不是说不哭的嘛,好了好了,给你,阿姨就逗你玩呢!”
02
宝宝继续大声地哭着,也终于引来在一旁散步的妈妈,阿姨给孩子妈妈讲了事情的经过,末了笑着说了句“你家这是男孩子怎么也这么爱哭啊,没逗几句就哭了,男孩子别太惯着了还是放养比较好。”
当我们都以为家长会一笑而过,告诉孩子这只是阿姨开的玩笑时,却听见这位妈妈很认真的跟那位阿姨说到:“嗯,也许你是真的觉得我家孩子比较可爱想逗两句,不过,你的方法可能真的不太恰当,而我家宝宝也不太习惯这样的交流方式,请你下次就不要再开这种玩笑了。”
然后才对孩子说:“宝宝不哭,宝宝才不小气呢!宝宝只是太喜欢这个机器人舍不得给阿姨对不对?你可以告诉阿姨说如果你也喜欢机器人那我可以借你玩一会儿,但是不能送给你。”
对方有些尴尬,于是不欢而散。
03
后来哥哥跟小孩子玩在了一起,我也趁机跟那位妈妈搭上了话,当我问到她对待刚才那事儿的处理方法时,她笑了笑,随后说:
“你是不是觉得我有些太较真了?其实刚才我的表达也不太好,对那个阿姨有些抱歉,不过我也不后悔这么说,孩子现在本身就很单纯,按照自身本能的想法去表达,结果就被贴上小气的标签,他心里也很委屈。”
随后,她也谈到了对于逗孩子这件事儿的看法,她说自己曾经去上过育儿方面的课程,也了解到:
● 中国式逗孩子很普遍,源于大人对孩子缺乏尊重
对于身边的人喜欢逗弄小孩,其实都是对孩子是缺乏尊重的表现。同时也轻估了戏弄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一个独立的人。
虽然这些大人本身是不存在主观恶意的,但他们有时候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甚至看到孩子天真的窘态时觉得搞笑,这种心态说到底是无知使然,其实却已经对孩子带来了伤害。
孩子本来是很单纯,对大人是信任的,心扉完全敞开。孩子一次次被欺骗、被戏弄以后,对这个世界就不再那么敢去信任了。
●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就如“你是捡来的”“有了弟弟之后,你妈妈就不爱你了”这类的「玩笑话」一样,对孩子来说是很具伤害力的,但往往大人们却没有意识到。
儿童心理专家也表示,孩子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很容易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所以当他在被逗弄时,会没有安全感,有的小孩甚至会因此惊慌哭泣。更有甚者会出现行为偏差,具有攻击性,或者伤害自己。
如同之前二胎政策开放时,很多家庭选择生养二胎,老大却死活不同意,大吵大闹、离家出走、跳楼轻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这不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原因嘛!?又或者说,是平时被灌输了多少让他没有安全感的「玩笑话」!
“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经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儿童的情趣中,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所以,「逗」孩子可以,但请别「捉弄」孩子。否则,我只能请你走开!
这一课,我受益匪浅!
点击展开全部
- 上一篇:爱哭闹撒泼的熊孩子该怎么治
- 下一篇: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