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身边到处都是教育契机,教养无需分家!

发布日期:2024-07-25 14:42:02编辑:秩名


“教”“养”不分家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大多会把精力放在“养”——只要小家伙吃好、穿好、玩好,不生病,很开心,便一切OK。到2岁左右,当孩子自我意识萌芽,不再那么乖巧时,我们才惊觉教育已迫在眉睫!若我们早一天知了,“教”无需滞后于“养”,那么许多困扰都会灰飞烟灭,甚至根本不会产生。
 
※教育,在早期不该被忽视※
 
根据调查,很多妈妈往往要到宝宝1岁至18个月才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更有甚者,一直要到孩子两三岁之后才意识到教育的紧迫性。
 
但到那个时候,孩子往往已经形成令我们头痛的习惯,想要去除这些习惯,还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方面,我们急于“改造”孩子,引发亲子对抗,我们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渠道因此被堵塞;另一方面,沟通不顺畅甚至无效带给我们严重的挫败感,让我们有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们的无能为力也会无形中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算孩子迫于压力,勉强服从,又会带来新的问题,诸如,孩子表面服从,内里对抗,一旦外力消失,他便行为依旧,甚至因补偿性需求而显得更为严重,或者孩子为了适应环境,形成压抑自己的习惯,导致他凡事唯唯诺诺,不敢自主行动,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我们期待的。
 
之所以导致这样的局面,源于我们忽视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之所以忽视早期的教育,源于我们不了解孩子发展的特点。我们误以为孩子小时候一无所知,是一张白纸,所以“无须”那么早便将教育提上日程。而事实上,不管多小的孩子,都有一颗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他对外部环境的感知、自主学习及自我适应的能力也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甚至还是读心的大师。既然如此,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环境中的一切都会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跳不出养育的圈子※
 
因为不了解环境中的一切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往往以为,教育是需要刻意而为之的事情,需要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事件、特定的方式、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作为支撑。殊不知,正是这众多的“特定”预设了某个框架,让教育变得机械、低效,失去了活性。
 
事实上,教、养无须分家,时时、事事、处处皆是教育的契机,把握这些契机,一切尽在自然而然中。
 
“养”孩子,终归脱不开吃喝拉撒睡。而吃喝拉撒睡,都是教育的契机。换言之,教育,跳不出养育的圈子。只要我们稍微用点心,养育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涵盖众多的教育元素,让教育变得轻松有趣,如春雨润物,不着痕迹。
 
举例来说,即便是给孩子喂奶这么简单的事情,也是教育的好机会。若妈妈喂奶时心情愉悦,耐心细致,甚至很享受这个喂奶的过程,那么,宝宝自然心情愉悦,安全感十足,有强烈的被爱的感觉,他的心灵就得到一个被滋养的机会。一个有强烈的被爱的感觉的孩子,他的内心更强大,更能勇敢地走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他走向独立的基础。相反,如果妈妈情绪恶劣,缺乏耐心,宝宝就变得很焦虑、很恐慌,虽然他还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但是,他会哭闹、不安地晃动四肢等,以婴儿目前这个阶段能够把握的方式表达他的感受。若妈妈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有不被爱的感觉,他的自我价值感就很难建立,他会因此变得紧张、焦虑、自卑、畏缩……
 
因此,只要我们别把小宝宝当“白纸”,从细节入手,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便已经是在教育了。
 
※教养有道,成就父母和孩子※
 
当然,教育还需要涵盖更多的内容,才可以协助孩子成长得更好,并防止各种令人头痛的问题产生,让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少走弯路,走得更轻松,更自在,充满更多欢乐。
 
这就需要我们以前瞻的眼光看待教育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是短视的。因为短视,我们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会更多地关注于眼下是否方便,是否轻松随意,而较少关注它可能带来的后果。
 
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如果从孩子几个月开始,就养成一家子围坐餐桌前进餐的习惯,并且每次给孩子手里塞点方便抓取的食物,给他喂饭的同时也鼓励他自己进食,那么孩子就会养成很好的进食习惯。就不会出现将来需要追着喂、对抗吃饭、上了幼儿园因为不能自主进食面临各种困扰,或者出现胃口不好甚至因为长年被填塞导致脾胃不和等问题。不仅如此,当我们放手让孩子自己进食时,孩子也因此获得全面的发展。饭菜的色香味,是孩子认知的好素材。无论是否使用工具,以及能否成功地将食物塞进嘴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自主探索,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进食策略,体会自我价值感,从中获得发展的好机会。给孩子机会,而不是变相地剥夺他成长的机会,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支持。
 
除了尽可能给孩子更多成长的机会,我们还需要一双慧眼,看到平凡小事中隐含的教育契机。就拿性教育来说吧,这是这些年大家谈论比较多也很重视的一个话题。实际上,性教育并非我们想象的,一定要正儿八经地进行。在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处都有性教育的机会。如,处理孩子大小便的时候,给孩子洗澡、更换衣服的时候,性教育可以不着痕迹地进行。若我们尊重孩子的身体,让他意识到,他的每个部位都很珍贵;即便大小便弄脏了衣物,那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无须大惊小怪;因为他的身体很珍贵,所以我们需要用衣物遮盖,不能随意示人,也不可以被人随意抚摸……正是这些小事,带给我们教育的契机,抓住了,我们就无须再找机会刻意去做什么性教育的工作,也不必等到孩子已经面临某些问题才着急忙慌想起性教育的事情。
 
总之,教育不能滞后于养育,“教”与“养”可以齐头并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我们才可以多一份淡定,少一分烦恼,让育儿这件事变得更加轻松与自如。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