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给宝宝贴好“标签”很重要,帮助拜拜顺利成长!

发布日期:2024-07-25 14:39:08编辑:秩名


“标签”是把双刃剑

 
“我家孩子胆小……”“我家孩子喜欢打人……”“我家孩子老是不专心……”当我们先入为主地给孩子的行为或个性下了某个定义,贴了某类标签,我们往往会沮丧地发现,孩子真的越来越“标签化”了。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绝对不可以贴标签呢?
 

※认同标签,是孩子的本能※

 
如果我们细致地观察孩子,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孩子是最为敏感的,他总是往你所“期待”的方向生长——尽管,那个方向也许并非如你所愿。
 
之所以如此,源于人类的生长期相对比较长,在孩子成人之前,他们暂时缺乏自主生存的能力,不得不依赖父母或者其他抚养人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孩子都认定他与父母或者某个重要抚养人是一体的。这种一体的感觉带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得以远离危险,得到呵护,与此同时,也抹杀了他们的自我,导致他们分不清自他的界限,因而无条件地认同父母或者其他重要抚养人。即便我们不期望孩子朝着我们所认定的方向发展,他依然会认同我们心底那个真实的念头,越来越趋向“标签化”。
 
所以,父母焦虑,孩子紧张;父母恐惧,孩子心慌;父母愉悦,孩子快乐;父母阳光,孩子灿烂……这种微妙的连带关系,便是标签发挥作用的原因。正因为这种微妙的连带关系的存在,父母认定孩子如何,孩子便会越来越趋向于如何。
 
即便孩子一天天长大,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生活经验,对人、事、物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但是,父母曾经给他贴过的标签依然会在他潜意识里留下印痕,扭曲他对自我的认定,导致这种认同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发挥作用。
 
因此,给孩子贴标签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一件事。
 

※“坏”标签,不易察觉的真面目※

 
标签有其两面性。
 
“坏”的标签——负面的消极的评价是妨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好”的标签——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则是滋养孩子心灵,激励孩子自我成长的催化剂。
 
“坏”标签如:“我家孩子认生……”“我家孩子喜欢打人……”“我们家孩子害羞……”“我家孩子太闹腾……”“我家孩子自理能力太差……”诸如此类,都会很明显地给予孩子负面的心理暗示,使孩子在“标签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朝着我们不期望的方向发展。这些显化的“坏”标签比较容易判定。但是,一些隐性的“坏”标签,却不那么容易判定,需要我们看到标签背后隐含的意义,才能看清它“坏”的本质。
 
隐性的“坏”标签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当孩子受到他人夸奖时,刻意“谦虚”
 
这种“谦虚”容易被孩子误读,以为父母当真如此评价自己,要么认为自己不好,要么心生不满,产生对抗情绪,引发更多问题。
 
●当着自家孩子的面夸奖其他小伙伴
 
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让他有被变相贬低,自觉不如人的感觉,打压了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或者让孩子有不被爱,不被重视的感觉。
 
●故意无视或贬低孩子的“好”
 
由于担心孩子骄傲,在孩子表现不错时,以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方式评价孩子,使孩子产生不满情绪,以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与进步而满心沮丧甚至“破罐子破摔”,或者导致孩子为了讨好父母过于完美主义,以致活得很辛苦,幸福指数偏低。
 
●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
 
让孩子感觉父母明显言不由衷,或者言过其实,因而对父母的话产生怀疑,甚至心生反感。
 
……
 
既然有那么多“坏”标签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就要经常反思,认清各种标签的本质,避免“坏”标签,以免妨碍孩子的发展,给孩子的自我成长带来阻力。
 

※贴对标签,为成长助力※

 
因为有众多的“坏”标签,并且意识到“坏”标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给孩子贴标签就成了一件人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却又不由自主都在做的一件事。
 
不过,好与坏总是相对的,不可分割的。既然有“坏”标签,也必然有“好”标签。如前文所述,孩子有无条件认同父母所贴标签的本能,不妨利用这个特点。若我们用心,贴对了标签,也可以为孩子成长提供助力,让育儿这件事变得轻松、自然,少了很多烦恼,也算得是好事一桩。
 
要给孩子贴对标签,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看到好行为,及时给予赏识            
 
赏识时要注意实事求是,避免空洞无物的表扬,并且不要言过其实。“我看到你把玩具收拾得很整齐……”这些具体的描述会为我们的“好”标签加分。
 
●让“好”标签贴得更戏剧化
 
“是谁把玩具收拾得这么整齐呢?是爸爸吗?不是?是爷爷吗?是奶奶吗?也不是?那一定是玩具熊!不是?是毛毛狗?也不是?难道是玩具自己跑回家了吗?都不是?是我最爱的那个小宝宝吗?啊!原来是你呀!”故意来点转折,会让小家伙更开心,更印象深刻,更享受这种行为带来的戏剧性结果,鼓励他更多地做同样的事情。
 
●“坏”结果,“好”转化
 
当孩子有所谓“不好”的行为,不要责怪他。与其闹得皆大不欢喜,不如让它成为一个转化孩子行为的好契机:“今天的玩具摆放有点乱。不过,我们一定能想到好办法,让它们像小兵一样站得整整齐齐。这个玩具要是放在那个位置,你觉得会好点吗?那个玩具呢?放在哪儿更好呢?”当我们忽视“坏”结果,让我们自己与孩子结为同盟,一起去面对,那么,一个隐形的“好”标签就贴到了孩子身上,他自然也会在这种标签的暗示下悄然转化。
 
总之,贴标签本身没什么不好。关键是,我们要想办法贴对标签。要贴对标签,其实不难,难的是我们能否经常反思,时刻保持警觉,防止陷入习惯性的反应模式。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