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宝妈注意啦!育儿不是单选题,千万别只靠网友!

发布日期:2024-07-25 14:25:21编辑:秩名


育儿不是单选题

 
常常有妈妈焦虑地到处问:“我家宝宝如何如何……宝宝这是怎么了?我该怎么办?”一旦得到专家回答,便奉若真经,依教奉行,以为依样画葫芦就可以解决当下的育儿难题,仿佛育儿是个单选题,选对正确答案就一切OK。但是这怎么可能呢?
 

※育儿疑惑多,外力助几许?※

 
处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我们很轻松便可以搜索到各类育儿资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百度一下,google一下,或者bing一下,答案就有了。更何况,很多育儿网站还开辟了专家答疑的频道,为我们提供了与专家们“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于是,有问题,搜一下,问一嘴,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有了。若一问解决不了问题,还可以再问、三问……N问,坐等答案就好了。如此便捷又无需费心思量的方式,谁不想好好利用呢?
 
依赖搜索引擎,依赖专家的解答,成了很多父母养育孩子的拐棍。这原本没什么不好。只是,当我们过于依赖这一切来解决育儿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歇下了,我们的智慧沉睡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变得整齐划一了,就像工厂的流水线,简便、快捷、机械,却失去了灵性,缺乏了生命力。加上网络提供的答案大都比较粗线条,注重普遍性,忽略了特殊性,而专家们又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与专业背景,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大家服务,对所提问题产生的背景不甚了了,加上时间精力有限,回复问题难免有不及时、不全面、不够具有指导意义的时候。若我们一心期待这个答案去解决问题,难免等得心焦,又若答案不如意,提供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难免失望,甚至因此生起情绪,我们依赖外在力量解决问题就成了不那么称心的一件事。
 

※一问再问迷花眼,反误了最佳时机※

 
寻求外援,当然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但“外力”是否有效,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我们是否问对了人,找对了答案?专家提供的方案是否“对症”?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否具有特殊性?在使用某种方法解决问题之后,若引发新的问题,又当如何应对?若不同的专家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我们该听谁的,会不会变得更不知所措?
 
佛家讲究因果。育儿其实也离不开因果。问题的产生终归是有其原因的,而针对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孩子,这个“因”往往各不相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发展态势举一反三,灵活调整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若抛开“因”,单纯盯着“果”去解决问题,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或消除问题,甚至可能产生连环效应,带来更多新的问题。若我们别着劲与孩子对抗,或因为当时的无作为,则又会丧失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处理问题是个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则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无论哪种途径获得的答案,都不见得是最佳的方案,也许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去十万八千里。最好的方案,一定来自我们自己。
 

※育儿乃是主观题,归于外岂能如愿?※

 
育儿,首先是父母自己的事。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是某个看似普遍的“问题”呈现,人、事、地、时有异,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当因人、事、地、时而不同。
 
育儿不是单选题,答案不在他处,而在我们自己。求外,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求外之后,懂得举一反三,懂得变通与转化,才是真正悟得了育儿之道。
 
读书,网络上寻求答案,咨询专家与育儿达人,然后将这些资讯整合、消化、吸收、转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在面临问题时,才懂得变化,才能游刃有余地派生出应对的智慧。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多了解与孩子身心发展相关的知识。懂孩子,才能胸有成竹,看到本质,不为现象所迷惑。
 
2、获取资讯时,多吸取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带给我们力量,帮助我们以积极的正面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问题”。否则,我们会更焦虑,对解决育儿问题无益。
 
3、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专家不如无专家,尽信网络不如无网络……不管读到什么样的观点,不要轻信,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4、获取相关资讯时,要考虑某个观点产生的大前提。忽视了大前提,盲目地信奉某些观点,只会害了孩子。
 
5、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因。懂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然呈现。
 

※抓住当下,淡定育儿※

 
之所以一发现问题便慌慌张张四处寻求帮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积极意义,看到的都是孩子行为背后的“问题”,不清楚如何应对,并因此生起恐惧、焦虑的情绪。当我们恐惧、焦虑时,我们的心不定,心不定,育儿的智慧就被掩埋了。
 
实际上,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貌似“不好”的行为都是孩子心智发育到一定阶段必然的产物,都有其积极意义。如孩子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不过是他社会交往需求出现的表现。我们完全不需要焦虑。相反,当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他有了交往的欲望时,我们不需要去遏制孩子,只需要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技巧,帮助他以更好地方式去表达就好。
 
既然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其积极意义,我们就可以更正面、更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它。当然,以正面的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行为,并不等同于我们要放任孩子。只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就不容易跟孩子较劲,不容易焦虑,而是可以更淡定。当我们更淡定了,很多育儿的智慧才会自然生发。
 
育儿路上难以淡定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小,过于依赖我们,使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过于粘连,终至有失去自我的感觉。失去了自我,恐慌便产生了。实际上,这种恐慌完全没有必要。孩子与我们如此粘连,不过出生头几年而已。之后,他必定一步步远离我们。等我们幡然醒悟,看到的只是他义无反顾的背影。那时,再想要与孩子亲近已是枉然。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可以享受当下,淡定育儿。如此,诸多的烦恼自然就灭了。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