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放弃全能家长才能让孩子快速成长!

发布日期:2024-07-24 13:35:45编辑:秩名


别做全能父母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便是他的全部。父母,这个无所不能的Hero形象带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也让我们的内心在小家伙崇拜的眼光中得到滋养。然而,维持这样一个Hero的形象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为人父母的我们有必要总是在他面前表现得“全能”吗?
 

※你是孩子心目中无所不能的Hero吗?※

 
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看重孩子。于是,小家伙一降生就成了家庭的重心。过于在意孩子的结果是,我们总想做个全能父母,或者为不能成为全能父母而深感遗憾。于是,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们走得史无前例的辛苦。家长想成为“全能父母”的心态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生怕亏待了孩子,或者一不小心伤了孩子。于是凡事包办代替,不敢让孩子尝试。
 
二是怀疑一切,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才敢放心。因为怀疑一切,不少父母就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营养、健康、教育、心理等多领域的知识,试图为孩子成长提供最佳的养育环境。也因为怀疑一切,不少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时纠结异常,总是担心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不够先进,不够适合孩子,或者先进的理念落实不到实处。当然,除了教育理念,他们还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营养、安全、身心健康等各方面能否得到保证。即便把孩子交给幼儿园了,这些家长也是内心忐忑,偶尔遇到一点小事就难以释怀,恨不得把孩子一辈子捧在手心才能心安。
 
三是因为无法在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为孩子提供指导而沮丧、遗憾。
 

※父母全能了,孩子……※

 
想成为“全能父母”的心态的确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一定要明白的是:父母和孩子紧密相连,同时也一定存在界限。受遗传基因、个性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孩子都有他几乎命定的发展趋向,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更何况,即便我们真的成为“全能父母”,也不可能养育出一个完美的孩子,甚至未必能养育出一个我们期待的孩子。要知道这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当我们试图成为“全能父母”的时候,我们当然也会带给孩子一些有益的影响,但是比较而言,这种影响还是弊大于利,甚至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妨碍。
 
●当我们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全能,有意无意间给了孩子过多的干涉时,他自我发展的机会无形中就被我们剥夺了。
 
一个被剥夺了自我发展机会的孩子,他会变得依赖、胆怯、缺乏自信。我们都知道,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许多敏感期。敏感期出现之前,还有一个潜伏的积累期。如果我们不为孩子提供一个看似混乱的发展机会,他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就缺乏根基,敏感期就难以出现。过了某个关键的年龄,孩子这项能力的发展就会受阻。
 
以吃饭为例,如果不给孩子一地狼藉的机会,不给他提供发展咀嚼功能的机会,等他上了幼儿园,在就餐时就会面临各种困境。当他因此而与众不同时,内心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继而影响到他适应幼儿园的进程,甚至带来更多其他问题。
 
●不完美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
 
父母求完美的心态看似是为了孩子好,本质上反映的是父母内心不够强大的事实。一个内心不够强大的父母才会怀疑一切,过分地担忧一切。父母这种心态一定会传递给孩子,带给他恐慌感,妨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因为自己不能全能而感到遗憾、沮丧,实际上这也是父母自贬的表现。
 
接纳自己,才能无条件地接纳孩子。一个被无条件接纳的孩子,他才会拥有更强大的自我。有强大的自我作为基础,孩子才能勇敢地走向外面,走向未来。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自我,是我们给予他一生最好的礼物。
 

※放弃全能,成就孩子的幸福人生※

 
既然全能的心态带给孩子的弊大于利,那么作为家长,我们不妨放弃全能,甚至偶尔装装傻,以放手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
 
试试以下的做法,我们可以为孩子的自我提供更多的滋养,让他的内心变得更为强大。
 
●言传身教,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
 
当我们遇到某些事情感觉无能为力时,不妨在孩子面前坦然承认:“这个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说实话,我很沮丧。不过,就算处理不了,也许还有别的退路。”这就是一个积极的应对策略。我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何面对各种不如意事与难堪的经历,这本身就是在给孩子行不言之教,比说教要有效得多,也直观得多。
 
●适时“装傻”,使孩子接纳他自己
 
跟孩子游戏时,我们可以偶尔表现得傻一点——很自然地犯一些错,做不好某些事情,但是不服输,继续坚持不懈地去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孩子发现,我们并非他心目中的那个“神”,并非任何时候都无所不能的时候,他就能通过这种亲子游戏更好地学会接纳自己,应对挫折,在挫败中重新崛起,尝试去坚持,或者试着去转换方向,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
 
●反过来求助,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偶尔的,也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做不好”某件事情,请他来帮忙。当孩子能够帮助父母做点什么的时候,他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而这,是滋养他“自我”最好的营养。
 
当然,这样的方式不可经常使用,若经常使用,孩子一定会看出破绽,反而对父母失去信赖。
 
●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艺术
 
当孩子兴致勃勃探索环境,以他自己的方式玩耍时,就算我们明明看到他犯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错,也无需急切地去提醒他、纠正他。孩子自己探索之后获得的成功体验远远胜于我们给他一个明确的“科学”方法。
 
总之,每个父母都有其局限性,而这,正是我们能养育出不同的孩子,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的根源。我们无需做一个“全能父母”。偶尔无所作为,恰恰为孩子的发展腾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更有益。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