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宝宝总是乱说“你,我,她”干着急

发布日期:2024-07-24 13:50:03编辑:秩名


宝贝儿的“你,我,他”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我们区分自我与他人,走向自尊、自爱,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前提。对我们的小宝贝来说,自我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那么宝贝儿到底什么时候会意识到“我”的存在,又是什么时候会将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到大环境来的呢?
 
平时习惯了大家称呼他为“弟弟”的辰辰从不说“我”,当他想表达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都用“弟弟”来指代自己:“弟弟在吃饭”“弟弟在玩小火车”“弟弟想要到外面去”……
 

※宝宝为什么会用名字来指代自己?※

 
在宝宝的自我意识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在他的心灵深处,他与这个世界是一体的——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环境即是我,我即是环境。
 
因此,当他的小手从空中划过,他并不明白那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反而会好奇地看着这个“物体”,就好像看一只小鸟飞过。这个阶段,他玩自己的小手、小脚丫,常常像玩一个普通的玩具。当他想要做某个事情,但自己能力达不到时,他会哭闹。当他的哭闹得到响应,哭闹就成为宝宝寻求帮助的情绪按钮。于是,在有需求时,他就会按动这个“按钮”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爸爸妈妈成了宝宝自我的延伸。
 
用名字指代自己,说明宝宝已经清楚自己与这个称呼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他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的表现。但是,宝宝还不能理解,自己的名字是别人用来称呼他本人的。随着一天天长大,宝宝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获得发展,他才会明白“我”的概念,并尝试以“我”来替代自己的名字。
 

※宝宝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意识的觉醒?※

 
通常到4个月左右,当宝宝想要某个东西,而自己无能为力时,他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并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差异性。这个时候,宝宝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觉醒了。
 
4个月之后,他开始懂得调整身体姿势,去够自己想要的玩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随着他与环境发生更多的互动,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9个月左右,宝宝开始热衷于扔东西,以此验证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这个时候,宝宝的自我意识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
 

※宝宝总是说:“我的!我的!”这是小气的表现吗?※

 
对于3岁前的宝宝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表现,与小气无关。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就给宝宝贴上“小气”的标签。
 
2岁左右,宝宝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于自己的玩具、零食等,他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支配的欲望。“我的!我的!”“我自己!”“我自己来!”是他这个阶段最喜欢的语言。这种语言让他觉得自己很有力量,并且,通过这种表述,他可以向外界宣告自己的存在。允许宝宝有这么一个看似“小气”的阶段,尊重他这个阶段性的需求,对他更好地融入宝宝们的“小社会”有益无害。
 
3岁后,宝宝与小伙伴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使用这种语言的频率也会逐渐降低,与小伙伴们分享、合作的行为增多。
 
但是,如果在宝宝总说“我的!”这个阶段,我们过于急迫地去改变他,就会导致他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的意识过于强烈,到四五岁,他仍然会显得“小气”。又或者,宝宝没有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家长又缺乏引导宝宝分享的意识,也会妨碍他合作与分享行为的发展。
 

※为什么宝宝常常混淆“你”“我”“他”的称呼?※

 
这些概念对宝宝来说太抽象、太复杂。每个词都能指代所有的人,又需要在不同情况下指代不同的人,要理解这种混乱的表述,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他们需要在与周围人群互动的过程中,积累大量交往经验,从这种经验中总结、归纳,最终悟到某种规律,才能理解这三个概念的真实含义。而这,需要时日,也需要他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做到。因此,宝宝需要经历一个“你”“我”“他”混淆的阶段。

 

※如何引导宝宝认识自我,区分他人?※

 
引导宝宝认识自我,区分他人,无需选定一个特定的年龄段,从宝宝一出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地融入就可以。比如,每天带宝宝在屋子里转悠的时候,很自然地告诉他:“这是宝宝的奶瓶!”“那是爸爸的帽子!”“这是你的小手。这是妈妈的大手。”“我给宝宝把小手洗干净。”“这些饼干是我们大家的。请你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吧!”“你的玩具可以给丁丁玩一会儿吗?哦,你现在想自己玩呀。那等你想给他的时候再给他吧。”所有这些看似随意的话语与活动,实际上都是在引导宝宝认识自我,区分他人。
 
宝宝的教育永远都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但是又需要用心地将一切融入生活与游戏中,为宝宝提供悟的机会。即便他还小,什么都听不懂,但是,这种积累是必须的。并且,这种积累都会被宝宝的潜意识吸收,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一切就会在不经意间内化成他自己的东西,他自然就会区分一切,领悟一切。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