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行为教育 >

请善待宝宝的10种“异常”行为(3)

发布日期:2014-05-30 10:15:50编辑:Chen

乱扔东西的苦恼

典型场景:爸爸妈妈带11个月的彤彤去黄阿姨家里玩,中午,妈妈正抱着小家伙吃饭,小家伙突然饶有兴趣地把玩具扔在了地上,爸爸忙过去捡起来,递给她,没想到小家伙笑嘻嘻地从爸爸手里接过之后,“啪嗒”一下又扔到了地上,还看着爸爸妈妈的脸笑,一副得意的样子,爸爸又拣,她开心地又扔,妈妈还以为她不要玩了,就让爸爸收起来,谁知小家伙一看把玩具拿走了,就哇的一下哭出来…..

善待方案: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在学习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通过这种游戏体验成长的快乐是很自然的,如果成人能够多配合小家伙做做这类游戏,耐心一点,孩子扔了就帮他们捡起来,让他们玩的痛快点,甚至提供不同质地和性状的东西让他们扔(提供的物品要排除安全隐患),则他们不仅可以从中体验到不同物体扔下去的感觉,还有助于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吞吃食品包装袋

典型场景:鹏鹏是个8个月大的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在厨房里忙活,让前来探望的小姨看护一下小家伙,小姨就一边吃着小零食一边走进来逗小家伙,逗了一会儿后,小姨去卫生间洗手,刚进去不久,就听到姐姐在卧室里大叫,“哎呀,怎么吃进去啦!一天忘记给你带小手套就闯祸!”小姨出来一看,天,原来鹏鹏这个小家伙把小姨丢在床上的零食包装袋给放到嘴巴里了,幸亏只塞进去一部分,否则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善待建议:一岁以内的孩子,一般还处在口手敏感期,嘴巴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工具,喜欢把拿到手的东西放进嘴巴里尝试一下,这对他们来说是在正常不过的反应,然而也容易造成安全隐患,有的家长因此喜欢给孩子带上小手套,这样的确可以避免孩子吃进细菌或危险品的风险,但从孩子的心理发育角度来说,却是不那么可取的行为。

因为这会在无形中阻断孩子探索世界、认知世界的过程,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小手洗干净,同时做好监护工作,坦然提供不同性状、干净无毒、没有安全风险的东西给她玩,塞进嘴巴也没关系的,那些不宜被小家伙拿到的东西,则最好不要出现在他触手可及的视野里。

见人就哭的尴尬

【典型场景:】小叶子是个7个月的女孩子,长的像洋娃娃似得,人见人爱,小区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她,小家伙也不怯生,谁抱都行,妈妈一度为宝贝女儿的阳光性情得意,可是好景不长,麻烦来了,一夜之间,原本见人就笑、谁抱跟谁的小家伙突然变了个人似得,再也不要别人碰了,只让妈妈抱,即使是原本抱过她几次的阿姨。

现在也别想再把她接过去,更让妈妈尴尬的是,有时候别人刚想逗她,撇嘴就哭了,弄的对方很尴尬,妈妈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原本活泼开朗的小家伙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不上台面,情急之中,妈妈听信了小叶子奶奶的办法,没事就抱小叶子到人多的地方去,试图让小家伙习惯跟陌生人接触,结果小叶子却更退缩了,有时候甚至吓的紧紧抱住妈妈的脖子……

【善待建议:】小叶子的反应其实很正常,因为孩子到了6个月之后,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怯生的阶段,这标志孩子正在形成跟妈妈之间的亲子依恋,智力已经发育到能区分妈妈和其他人的程度,但由于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还没有建立好,排斥陌生人也是很正常的。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千万不要着急,要理解这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发展的表现,而且消退这种行为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巩固亲子关系,让孩子确认自己的爱,这样孩子才能获得面对外界的情感支持和内心力量,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发生孩子怯生让对方难堪的情况呢?

不妨在孩子接触陌生人前做好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比如,考虑到孩子尚未建立对陌生人的好感时,往往会戒备心很重,就不妨提醒对方不要急于跟孩子有肢体接触,可以先通过夸赞孩子、拿玩具给孩子玩等方式拉近跟孩子的距离,然后再慢慢接近孩子。

另外,孩子容易害怕特定群体,比如戴着墨镜、蓄着大胡子的人,在跟这些人接触前,可以先提醒对方去掉墨镜等可以去除的“可怕”特征,然后再采用刚才提到的办法循序渐进的跟孩子互动。当然,也可能会出现无论如何努力,孩子都难以接受对方的情况,这个时候,家长就不妨做好解释工作,以便消除对方的挫折感和对孩子可能的误解。

本文由妈妈育儿网(https://www.mmyuer.com/)小编编辑整理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