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育儿网

主页 > 教育 > 家庭教育 >

为什么父母总忍不住嫌弃自己的孩子

发布日期:2024-07-30 13:40:29编辑:网络收集

早上跟妈妈一段对话引起我的反思.一段关于猫引起的话题。

我家养了好几只猫,都是被我收留的流浪猫,我妈嫌弃我家猫毛很多,讲我不收拾,不卫生,总之很多不满。我跟妈妈讲喜欢猫可以追朔到小时候。那时候家里有猫、有狗,它们给我很多快乐。人的很多习惯都与童年经历有关的。

妈妈说什么都赖着父母。妈妈对我的话有情绪。我跟妈妈讲,养猫是我的事情,的确与早年经历有关,并非赖谁。养猫对我是很开心的事情,是妈妈不接受、指责。父母是不能嫌弃自己的孩子的。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很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很多孩子直到成年后依然怪父母,原因就是因为父母嫌弃子女、否定子女在先。一个家庭每个成员如何保证相互不受影响?虽然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的行为方式不同,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是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满,很容易让孩子把责任推卸给父母:我之所以这样都是你们没有好好教我。很容易养成孩子依赖、不努力、不求上进的懈怠消极的对抗行为。

相信父母生下孩子都是爱他们的,可是事实恰恰相反,生活中看到的却是越爱孩子就越嫌弃、越指责。似乎这样的模式很上瘾,无法自控。也是造成父母困惑、孩子痛苦的原因。

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嫌弃自己的孩子?

第一,父母不接纳自己。

很多父母可能都不太能够意识到,对孩子的不满多来自对自己的不满。心理学有个专业词,叫”投射“。我们会习惯把我们内心的情感投射给亲密的人。你对自己有多不满,就会对孩子有多不满。

有段时间我特别焦虑,因为总是对自己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而遗憾,已经成为一个心结,对自己的过去后悔、不满,内心对自己非常否定。那段时间我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特别的控制,稍有不满就会发脾气,看到孩子玩就会焦虑,只要孩子看书就高兴。慢慢孩子对学习抵触越来越大,厌学情绪越来严重了。

第二,父母不接纳自己的另一半

经常听到妈妈们在一起谈论孩子的时候就会说:真是好根不像赖根旺,这孩子哪哪毛病真像他爸。“孩子犯什么错,习惯性会说:跟你爸一样一样的。”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认同”。孩子出于对父母的忠诚,往往会表现出与较弱一方一致的行为习惯。你对伴侣越是看不惯的,不能接受的,孩子就往往有同样的行为出现。

很多离异的家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照顾孩子的一方如果没有处理好与前任的情绪,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很容易把对前任的情绪宣泄给孩子。

有一个家长告诉我,她特别痛苦,感觉没有办法带孩子了,孩子身上处处都是前夫的影子,完全复制。很容易就引发她对前任的情绪无法自控。

第三,父母追求完美

一个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总是期待自己的的孩子完美,孩子就像自己的一个完美的作品一样,不能有半点瑕疵。可是孩子并不能如父母所愿。

去年我们这里一个初中女生在中秋节月圆夜选择自杀。孩子妈妈是老师,爸爸是银行行长,家庭条件特别优越。正是这样优越的家庭,妈妈要求极其严苛,不允许孩子有一点不好,学习成绩要最优秀,行为举止要文雅,琴棋书画要样样通,生活习惯要保持好,稍微做不好妈妈就会批评她。孩子长处在高压状态下,心理压力大得不到释放缓解,最终选择放弃人生。

第四,父母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喜好去衡量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让孩子做自己高兴的事情,孩子考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穿什么样的衣服,找什么样的对象,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孩子没有按照父母设计的规划好的走就心生不满,各种嫌隙、不满而生。

就像我妈妈一样,她不喜欢养猫,就会指责我,结婚多年她依然会干涉我的生活,很多小的细节都有体现。

父母对孩子的嫌弃对孩子会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影响孩子对自我的正确评价,在被嫌弃的家庭中间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自卑、不自信,无法形成积极的信念,不能形成自我效能感,无法完成自我同一性。抗压能力差,内心脆弱,自我否定。容易形成苛责、挑剔的品质。

父母不嫌弃孩子,孩子就不会嫌弃父母。爱是流动的。

如何做到不嫌弃孩子?

第一,自我觉察,自我成长

父母需要很好地看到自己的情绪,对自我有清楚的认识,减少对孩子的期待。父母较好的把情绪处理好就会客观对待自己的孩子。

第二,放下评判,做到无区别心

父母很多错误的认知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是非、黑白、对错、好坏是最典型的认知错误。有这样思维的父母往往喜欢评判,带有极大的区别心,容易造成孩子内心的冲突。生活中很多事情特别是情感、感受无法用黑与白画出明显界限,黑与白之间还有灰色地带,放下评判,对孩子多份宽容,就多一份爱。

第三,多用感受跟孩子互动

不要有太多大道理,道理都是头脑层面的,孩子听见了,未必能做到,做不到反而增加内心焦虑。跟孩子更多的是需要情感交流,重视感受。以孩子为中心,在父母爱的滋养下,孩子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老子道德经说到: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

对孩子的养育需要“无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随便做。当我们把自己主观妄念丢掉,就能够允许孩子自由探索未知,不强加自我意愿,就自然不生嫌弃之心。

孩子只有在没有评判的安全环境才能够做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爱父母爱生活爱社会。

克里希纳穆提说过,一个人只有学会爱个体才会有大爱。所以父母不要嫌弃自己的孩子,爱他们,就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爱人。

点击展开全部

猜你喜欢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